龔珮萱臨床心理師/撰文
「心理治療都在幹嘛?那有效嗎?」
說到心理治療,我們腦中可能浮現諸如此類的問題,對於心理治療也可能因為聽來的資訊、電影影集的片段而有不同的第一印象。
當發燒感冒的時候我們會去看醫生、吃藥,平時也可能吃維他命強身保健;那麼在心情不好,或是心理說不上來哪裡怪的時候,當然也可以找心理師談談。我們常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很有警覺,但卻輕忽了心理狀態,因為心裡不像身體生病可能需要非自願性的就醫,心理治療較屬個人的自由選擇,通常尋求心理治療的人會帶來各式各樣的議題,可能是情緒困擾、人際關係問題、或自我探索、促進心理健康等等。
「去心理治療就代表有病嗎」,每個生命都可能遇到困境,遇到困境並不是病,只要身而為人,不管是誰都可以做心理治療。當生活看似出現反常,不代表次等,因為每個人本來就是獨一無二的;但那可能是一個警訊,提醒你需要尋求協助了。
在心理治療歷程中,我常想像個案和心理師是共乘一艘船的,有時一起在茫茫大海裡迷惘、有時一起乘風破浪,心理師的角色會是協助個案撥雲見日,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療中,為生命找到航向。航途中會因心理師治療風格的不同,個案與心理師形成的治療氛圍,而經歷獨一無二的治療經驗,但最重要的,仍是需要雙方共同參與、投注心力於這段合作關係中。
若想嘗試心理治療,尋求資源管道可至醫院/診所/治療所的健保或自費心理治療,醫院內的心理師多隸屬於精神科、心智科、復健科等,看診時向醫師說明治療需求,由醫師評估後轉介心理師,醫院較多提供健保心理治療,少數醫院亦提供自費心理治療,但也因人力與治療次數等等限制,治療個案的待排時間較長,可能幾週至數月不等;若想馬上進行心理治療,至診所或心理治療所亦可,但一般多採自費,費用依不同診所、治療所會有不同的訂價標準。心理治療通常一週一次,一次五十至六十分鐘,治療的頻率與進程可能依問題的急迫程度而有調整,皆可與心理師溝通討論。
如果你正在猶豫要不要做心理治療,表示你可能意識到有些在生活中難以處理的事情、難以過去的情緒,這些往往不是一次的治療就會好的,而是需要數次以上的共同合作。相信你對於心理治療仍有很多的想像和期待,當開始了心理治療後,這些想法皆能反映讓心理師知道,心理師會和你做進一步的討論。心理師會在談話中了解你的問題、困擾,以及相關的生命經驗,與你一步步朝治療目標邁進,開啟一段屬於你們治療合作的航程。
#心理治療 #臨床心理師
圖片/來自pexels